新甘肅·每日甘肅網(wǎng)記者 王梓懿
如果敦煌壁畫是可以被看得見的歷史,那么音樂中的敦煌,則是一個更加包容、融合的大同世界。
10月30日,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的延續(xù)篇——《樂動敦煌·盛世妙音》國際巡演舞臺版在甘肅黃河劇院試演。該劇以《樂動敦煌》劇目故事為主干,以敦煌古樂譜為主要內容,通過古樂新編的形式,藝術化展現(xiàn)了西域樂師白歆在敦煌莫高窟音樂探索融合之旅。
該劇通過活化敦煌古樂器、古樂譜的研發(fā)成果,結合現(xiàn)代科技手段與真人演藝,再現(xiàn)了敦煌壁畫中樂、舞、詩、畫的璀璨繁盛,被譽為莫高窟“活的”第736窟。
一曲穿越千年的文化長歌,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交響。它,以敦煌為軸心,將千年的風華凝聚于一瞬,用現(xiàn)代科技的光芒照亮古代樂舞的輝煌。
《樂動敦煌》自問世以來,便以其對敦煌古樂器、古樂譜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再現(xiàn),贏得了廣泛的贊譽。該劇通過全沉浸式的表演方式,運用五弦琵琶、排簫、蓮花阮等民族樂器及敦煌仿制樂器的獨特音色,演繹了西域音樂少年白歆追尋藝術的動人故事,并成功還原了敦煌壁畫中的樂舞盛景。此次《樂動敦煌·盛世妙音》國際巡演舞臺版,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升華。
劇中,白歆被敦煌古樂譜和壁畫中繁華綺麗的音樂世界所吸引,仿佛化身為伎樂師,融入一場樂舞詩畫的盛宴中。在不斷嘗試融合自己家鄉(xiāng)的音樂與不同國家音樂后,敦煌音樂由此誕生。這一故事情節(jié)不僅展示了敦煌音樂的融合歷程,也映射出絲綢之路上千年古樂文化的傳承與交融。
“我們在莫高窟采風時,能在壁畫上清晰地看到不同朝代人物形象變化:從早期的西方面孔到唐朝時期豐滿的人物形象,壁畫上人物形象伴隨的不斷更迭是歷史的發(fā)展證明。而我們這部劇目想要表達的,正是敦煌音樂在歷史發(fā)展中的發(fā)展、傳承和創(chuàng)新以及敦煌開拓精神、開放包容的共生精神。”《樂動敦煌·盛世妙音》總導演張華說道:“我們經常說要傳承弘揚敦煌文化,我們《樂動敦煌·盛世妙音》劇目便是這樣一種嘗試,它完全是敦煌樂舞文化的當代表達?!?/p>
演出中,樂動敦煌古樂團以不同地域音樂風格為引線,串聯(lián)起敦煌文化及四大文明交匯融合的特點。古樂團以中國音樂為基底,融合西域拉格、新疆木卡姆、歐洲中古調式的音樂風格,用音樂語匯訴說敦煌音樂的融合歷程,再現(xiàn)了敦煌古絲路要塞各國民族樂舞一體的繁盛景象。
隨著音樂聲響起,舞臺上甘肅本土舞蹈演員曼妙的唐舞身姿、國外舞蹈演員熱情的龜茲舞伴在舞臺上交替上演,兩種舞種代表的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共融共生……這便是敦煌樂舞圖中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經典演繹,又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讓古樂重獲新生,讓樂舞歌再現(xiàn)。
“這部劇目總投資800萬元,目前已經排演了一年時間。劇目主要分為四個篇章,演員20多人,以甘肅本土演員為主。”張華說。
除了表演形式的創(chuàng)新外,在演奏內容上,《樂動敦煌·盛世妙音》同樣進行了創(chuàng)新嘗試——為適應國內外多樣化的演出需求,古樂團在人員配置上展現(xiàn)出了高度的靈活性與包容性。通過吸納來自不同地區(qū)和國家的演員,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更好地體現(xiàn)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與共生。
同時,舞臺設計采納了國際前沿的快速搭建系統(tǒng),具備輕量化裝置和高效運營模式,其易于運輸和搭建的特性,顯著提升了安裝運輸及裝臺的便捷性,從而充分滿足了國內外巡演的需求。
“這部劇目預計2025年先后在新加坡、日本、中亞5國等國家先后進行巡演。”張華說。
試演成功后,該劇將帶著敦煌的璀璨文化,走向世界舞臺,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敦煌音樂的魅力,聽到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