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夢,一夢入敦煌。
千百年前,莫高工匠將盛世樂舞的畫面繪制于此;千百年后,觸摸歷史記憶的我們,將壁畫中的樂舞之景“復活”于此。
敦煌,在時間的流逝中記錄著歷史的演變,見證著王朝的興衰交替,也將藝術(shù)文化的筆墨詩篇在莫高窟壁畫中完美勾勒。
盛世樂舞,靈動而曼妙
莫高窟的上百個壁畫洞窟中舞蹈形象無處不在,《樂動敦煌》借鑒壁畫中的腰鼓舞與反彈琵琶形象,以對舞的形式將其藝術(shù)性地還原在了現(xiàn)實世界。
腰鼓舞
“腰鼓舞”在敦煌壁畫中多有出現(xiàn),榆林窟第25窟中天宮樂舞的舞伎,肩身披巾向左傾身、雙臂展開、十指大張,正欲拍擊掛在腰間的腰鼓,舞伎曲起的左腿、用力翹起的腳拇指將其富有活力與力量的舞蹈形象生動展現(xiàn)。
反彈琵琶舞
“反彈琵琶舞”因造型獨特深受人們的喜愛,但反彈琵琶舞者最初是以胡人男性的形象出現(xiàn),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后,融合我國文化文化元素及氛圍形成了符合國人審美的女性伎樂師形象。比如在莫高窟第112窟南壁中高髻云鬢的發(fā)式、豐腴的面部以及溫婉柔和的表情都將唐代婦女的形象生動表現(xiàn)于此。
鼓與琵琶對舞
腰鼓舞與反彈琵琶舞既可獨舞又可以對舞的形式表演,《樂動敦煌》的“鼓與琵琶”對舞便是借鑒了莫高窟第172窟中的對舞形象。壁畫中十六身樂伎組成的樂隊以八人為一組,分列兩側(cè)兩側(cè)伎樂師彈奏樂器,中間兩舞伎在不鼓自鳴樂隊悠揚婉轉(zhuǎn)的旋律中應聲而舞。
劇目中“鼓與琵琶”對舞是以壁畫舞姿的復原為基礎,并把現(xiàn)代舞蹈元素和胡舞的特征融入在了里面,讓觀眾在精彩紛呈的演出中欣賞走出壁畫并“活起來”的“鼓與琵琶”對舞的獨特舞姿。
聽千年古樂,看“會動的”莫高窟
樂動敦煌在劇目舞蹈的創(chuàng)作編排和音樂編曲、場景建設等方面將莫高窟文化元素“靈活再現(xiàn)”,為觀眾打造了一個朝代的盛景,更在“復活”的莫高窟壁畫文化中,讓觀眾夢回古時,一賞樂舞盛宴。